中途岛海战引发的思考
A Thought On The Battle Of Midway
警告:本文佷干,谨慎阅读
1 中途岛海战
最近仍在档期的《决战中途岛》,虽然劣质的建模(珊瑚海沉的竟然是企业号假扮的列太太!——毕竟投资才1亿美元)、夸大的防空火力特效、碎片化的魔改剧情、缺失的关键角色(粪提弗莱彻和F4F的萨奇剪都!没!有!),但是毕竟是近期少有的“史实型”战争片,观众们褒贬不一(主要是军迷和路人都有不满),上映40天,全球票房还没有超过投资额。
中途岛是太平洋战争,甚至是二战期间整个东部战场的一个转折点,此役之后,日本帝国开始步入灭亡,盟军转入反攻。通常认为,中途岛海战是弱势的USN战胜了优势的IJN,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态势,同时也宣告了海军航空兵从此称为蓝星海军的明星,直至今日。因此,中途岛海战成为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军事学家和广大军迷津津乐道的研究话题,从不同的视角回顾这段历史及其影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尤其是77年后的今天,人民海军已经形成了新的能力,打破第一岛链封锁,未来如何制御强敌,值得借鉴。
1.1 战略目标
日本是典型的有战术而无战略,重细节而轻全局,明知道与美国的战端不可轻启,却仍既希望能够通过一场战术上的胜利达成战略上的目标。太平洋战争在1941年12月7日开启那一刻其实就决定了胜负,山本五十六在珍珠港偷袭成功之后说出“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在清楚地预判结果的情况下仍选择孤注一掷,说明其战略上的无能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忽视。
由于建立在一个问题重重的政治制度上,日本统治阶层的各个利益集团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陆军把持的内阁在国际关系上错压在追随德国的判断上(因为日本陆军师从德国),推动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使其凌驾于国家战略之上,将整个国运绑架在这辆失控的狂热民粹主义战车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为东亚地区首个完成现代化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3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三千多万人口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迫使其走上军事扩展和殖民侵略的道路,称霸东亚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吞并满蒙。但是当1940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发起了全面反击,敌后战场又开展了百团大战,日本高层逐渐意识到深陷中日战争泥潭,需要再度谋求战略破局。随着苏德战争爆发,日本的战略弹性终于丧失殆尽,次年美、英、菲、荷几乎同时冻结日本的海外资产,美国还宣布对日本石油和废钢的禁运,迫使缺油缺钢的日本必须在资源耗尽前作出选择。诺门坎惨败历历在目,又不肯放弃称霸野心的日本铤而走险,在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后选择南下,寄望利用南洋的石油橡胶资源构筑自给自足的防御体系,等待美国长途奔袭,好以逸待劳,其战略规划就是著名的“渐减邀击”计划。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山本五十六,基于对美国国力的了解,山本清楚地认识到和美国打消耗战毫无胜算,力主“主动出击”的战略,在1941年底集结联合舰队所有的海军航空力量发动了珍珠港偷袭,直接瘫痪了美太平洋舰队的主力。
1942年春,由于以远少于预期的代价占领了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和马来西亚等诸多领地的日本,对下一阶段的战略都未来得及研究和确认,军令部提出西进印度和锡兰,南攻澳大利亚多个方案,山本和联合舰队坚持东进夏威夷。由于陆军无法支持进攻澳大利亚的庞大兵力和后勤补给,转而支持联合舰队东进的方案,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两个方向同时并进的战略,其一是孤立澳大利亚的作战,导致了珊瑚海海战,其二是诱奸夏威夷舰队的作战,导致了中途岛海战。
那么中途岛作战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是占领中途岛作为进攻跳板,还是诱出美太平洋残余航母舰队并歼灭之?这两者明显无法兼容。中途岛距离日本本岛2000多公里,过长的补给线维持这样一个过小的前出基地,对压制夏威夷毫无帮助,直接面对夏威夷众多的岸基力量使得防守压力非常大,因此其战略地位对日本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更何况从之后的瓜岛战役来看,当时日军的登陆部队根本无法执行这种远洋夺岛并长期坚守的战役,无法为岛屿及周边海域提供持续性的制空和制海权等于白打。实际上,在1942年,全蓝星的军队都没有远洋登陆战的经验和把握,谁打谁显眼,更何况日军只有区区5000人。若希望通过攻打中途岛诱使美军救援围点打援,那也要美军愿意配合“表演”,实际上威克岛、关岛的陷落验证了在劣势下美军权衡利弊之后保舰弃岛是优良传统,根本不可能在损失了所有主力战列舰后还会钻圈套里送掉仅有的海航机动部队。
甲午海战是场赌博,对马海战还是场赌博,太平洋战争更是一场豪赌,从珍珠港到巴丹本岛,“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浩瀚大洋是赌场:细说日本海军史》这本书名很好的总结了日本法西斯战争赌徒的心态。
太平洋战争对美国来说是用“业余时间”来打的一场“次要”战争,但,美国人的目标清楚明了——歼灭IJN,收复失地,攻占本岛。在战略规划上多管齐下:北太平洋将日军驱逐出阿留申;中太平洋从珍珠港向西;南太平洋经腊包尔,沿新几内亚岛向西推进。整个太平洋战场基本是置于尼米兹的统一指挥下,各个方向攻击互相支援,密切协作。
1.2 综合国力
“一切问题的本质都是经济问题”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国交战,本质上就是综合国力的对抗,战争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经济:摧毁对方的产能,占领对方的市场。
日本综合国力落后是硬伤,一句话,就是穷。穷就说明全方位落后。例如最有名的零式舰载战斗机,日本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能力不足(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是顶级的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联系当下中国,早期J-20使用的是毛子AL31F,之后换装同样推力的太行WS-10B,而更大推力的太行WS-15在2000年立项计划2020年才能完成),为了满足军方的性能要求,同时机体重量控制在2吨以内,战斗机的体型和发动机选型受到限制,只能采用不足1000马力的小发动机,而发动机功率不足,要达到高速高机动性就必须进一步减重(零战最终的空重是1.5吨),从而降低飞机的结构强度和防护能力(没有防护装甲和自封油箱),限制的机翼强度又影响到武器的火力和性能,翼面负荷低使得高空高速性能非常不理想,在铝架上打孔减重又增加了工时,影响产能。诸此种种,使零战成为一架一开始就达到最理想状态的飞机,没有任何改进的潜能。反观美帝的舰载机,从早期的F4F开始即使用1200马力的发动机(性能上却被零战吊打),F6F是1700马力,秉承了“只要马力大,板砖飞上天”的优良传统。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战爆发前美国刚刚经历了29-33大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能过剩,罗斯福通过执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投资基础建设,发放消费券,设法改出大萧条。但是这场经济危机在欧洲则演变为了二次大战,爆发的战争摧毁了参战国的工业能力和经济实力,刚刚复苏的美国紧抓机遇开足马力建造武器,同过贩卖军火牟取暴利,一举奠定战后超级大国的基础。虽然最后美国自身也被卷入战争,但是其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参战国家。珍珠港事件前,美国的工业产值是日本的22倍(2000亿:90亿)、钢产量是5.7倍(3300万吨:580万吨)、煤炭产量是7倍、汽车产量是80倍,在1941-1945年期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 (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美国飞机是日本的4.5倍、大炮是6.5倍、枪支是6.5倍,整个二战美军制造了400亿枚炮弹,总数量是日本500倍以上。即便珍珠港突袭中所有太平洋舰队包括航母都被击沉,只需要2年(甚至更少),美国海军的综合实力仍旧会反超日本。
约克镇号航空母舰虽然在珊瑚海之役中受伤,但是美国人硬是在3天内就修复到战争状态,从微观的角度也能反映出美国的工业能力和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约克镇号能否重返战场是尼米兹考虑是否在中途岛应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样在该役中受伤的瑞鹤翔鹤不得不在修理厂待了2月,错过了中途岛战争,严重影响了双方海空兵力的对比。
1.3 战役规划
仅就中途岛一役来说,日本的战役规划也是极其糟糕的。中途岛攻略计划在42年初就开始讨论,一直到5月5日才正式颁布了定于6月初占领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西部要地的《大本营海军部第十八号命令》,这还是由于4月18日杜立特空袭加速了军令部和联合舰队内部意见统一的结果。但是作战还没开始就出了问题,3天后珊瑚海海战中五航战的瑞鹤翔鹤残的残、损的损,而陆军又不愿调整原定的登陆日期(不愿等待下一个月圆之夜),使得南云的兵力直接减少了1/3。
最终的日方兵力部署如下:
- 山本长官亲率联合舰队主力大和长门陆奥以及1轻母1轻巡9驱逐,作为主力编队;
- 高须四郎率领日向伊势扶桑山城四艘老旧战列舰和2轻巡12驱逐编成的阿留申警戒部队,负责支援阿留申攻略作战;
- 南云忠一率领一航战二航战的4艘航母以及护航的2战巡2重巡1轻巡12驱逐,和8艘油轮,组成的第一机动部队;
- 近藤信竹率领包括1轻母2战列2水上飞机母舰及一众轻重巡和驱逐舰,保护16艘运输舰和登陆舰,运载登陆部队5000人组成的中途岛攻略部队;
- 包含第二机动部队的龙骧隼鹰号航母以及3重巡4轻巡11驱逐,护卫着阿图岛和基斯卡岛攻略部队的北方阿留申部队,登陆部队攻击2250人;
- 由香取号轻巡率领10艘潜艇组成的先遣编队,负责侦查和警戒;
- 另外还有岸基航空支援部队,部分飞机由第一第二机动部队携带准备部署在攻占的中途岛。
其中阿留申方面的攻略是为了配合中途岛牵制敌兵力的佯攻,即便占领阿图岛也会在9月份撤退。中途岛的攻击会在阿留申攻略之后2天开始,由第一机动部队首先实施空袭,目标是敌岸基航空兵力、防御设施、军事设施,然后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登陆部队会在中途岛登陆。当各支部队在中途岛附近就位后,迎战和歼灭出现的敌舰队主要依靠:山本的主力、南云的第一机动部队、或是阿留申方面的警戒部队/第二机动部队、以及潜艇部队。这些部队以山本的主力为核心分散部署,相距300~500海里。另外,制定了的“K号作战”,利用二式大艇超远的航程配合潜艇加油,侦查夏威夷美军主力的动向。
联合舰队几乎倾巢出动,但是却把兵力拆分地细碎,各部队间距过大无法互相支援,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南云仅有4艘正航,却需要同时兼顾两个重要的任务:攻岛和灭舰,埋下了那个所谓“命运五分钟”的大炸雷。
这个代号为“MI”的作战方案在制定的时候,完全没有征求两位担任重要人物的舰队司令长官——二舰队的近藤和一航舰的南云——的意见。5月1日,近藤终于有机会谒见山本长官,发表对中途岛作战计划的担忧,但是作战计划已然确定,联合舰队司令毫不理会,连修改集结点的建议这种细节也不愿做任何改动。事实上,南云及其僚属(包括参谋长草鹿、航空参谋源田实、二航战司令山口多闻、飞龙号舰长加来大佐)对这个计划都是抵制或不认可的。
整个中途岛攻略不仅要求日本多个舰队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而且要求美军也必须要有相当的默契,完全按照日方的时间节点介入作战,才能达到完全的效果。而一旦执行过程中出现一点意外,日军将呈现全面被动,兵力过于分散且舰队之间无法及时增援,最终可能被各个击破。联合舰队司令部在做图上推演时,从中途岛和阿留申攻略到进攻约翰斯顿和夏威夷,每项行动都没有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宇恒缠少将通过对演习横加干预,篡改裁判员的裁决结果,使得这次推演的结论很不充分,有人提出了南云部队在空袭中途岛时侧翼出现敌特混舰队是该怎么办,南云的参谋含糊答复,其实是没有应对方案,后来在实战中,正是出现了这种情况葬送了整个一航舰。南云的机动部队必须依靠自己的兵力组织空中搜索,警戒兵力不足以建立有效的对空火网,对付敌机的袭击战斗机数量不足,而山本的主力部队远在300海里以外,根本无法给予有效支援。从根本上,联合舰队司令部和山本的思想还是以战列舰作为决战的主力,而不是让在珍珠港和珊瑚海已经证明的航空母舰担当舰队核心,由战列舰担任警戒和护卫(美军就是这么玩的!)。
面对强敌压境,美军依靠情报上的优势,完全洞悉了日军的详细计划,并针对制定最优的作战计划,放弃阿留申方面,加强中途岛防备和岸基航空兵力(中途岛上的飞机达到了120架),集中舰队目标直指进攻中途岛的日军联合舰队核心——四艘正规航空母舰,在中途岛东北埋伏,并调用一切侦察飞机(主要是中途岛的PBY水上飞机)搜索日军主力,集中火力摧毁航空母舰。
1.4 战力对比
这个中途岛战役的直接兵力对比,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日方占有明显的兵力优势,但是美军集中兵力主要与南云的机动部队作战,山本的其他兵力几乎没有参入战斗,另外如果计算上中途岛岸基飞机,则美方数量上超过日方,所以,从局部上看美军是优于日军的。这是美方获胜比较关键点的因素之一。
这里说几个小细节。
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战舰派是压制航母派的,也就是说,即便是珍珠港偷袭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日本内部仍然把战列舰作为主力,把战列线决战视为对美战略的最终形态。从战前建造计划中可以看出:丸三、丸四、丸五总计建造航母6艘(2翔鹤级、2大凤级、2云龙级),而计划建造的战列舰达到9艘,包括4艘大和级、1艘大和改、2艘超大和级和2艘超甲巡(相当于英美的战巡)。中途岛战以后,帝国海军才纠正了对航母的认识,在丸五改中将计划的航母数量从3艘提升到15艘,但是为时已晚,这些计划再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另外日军的航母的设计一直剑走偏锋,载机量普遍也没有美国航母的多,日本人以整洁干净著称,甲板上也要整理的井井有条,不容许系留舰载机,所以不会出现美军那种动辄120架的载机情况出现(但是也至少有80+)。这反过来又促使了日军不得不提升多航母协同作战能力,比如奇葩的左右舰岛对称设计,就是因为单舰载机量不足,基本是以双航母编队作为机动部队的配置。美军则反之,初期由于没有足够的航空母舰,为了避免集中的航母舰队被一锅端,采用单航母的混合编队并分散部署,同时极尽所能在一条航母上塞上足够多的舰载机和备机保持持续作战能力,所以其集中运用海航的能力反而不如日军强。
1.5 武器代差
中途岛时期(以及之前)两军的海军战术兵器虽各有优劣,但在总体上没有明显的代差。
日军占优的战术兵器主要有:性能上吊打其他一切海航战斗机的零式、性能和射程都非常恐怖的93式氧气鱼雷。
但是当时日军战舰普遍没有装备雷达,唯一装舰的是伊势号战列舰上的二号一型电探。这是一款水面搜索雷达,探测飞机灵敏不足,另外伊势在山本的主力部队,远离南云300海里。二战时日本海上侦查主要靠人眼,包括夜里(特别培养具有夜视远视能力的观察兵)。而且其防空武器相对落后,小口径的低射速,大口径的仰角不够,并且没有火控,舰队防空基本依靠护航的战斗机,敌俯冲轰炸机一旦突破,威胁巨大。
美军虽然已经开始部署雷达,但性能上并不可靠,只能提供较有效的对空预警,还无法直接用于火控,尤其是在群岛海域会受到地形的干扰。除此之外双方在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到岸基作战飞机、防空火炮都没有明显的技术性能差距。双方航母的吨位和载机量、战列舰主炮口径、海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等武器性能基本都在一个级别上,也都具有大型远程水上侦察机和岸基航空队的支援,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前,都没有决定性的战略武器。
除此之外,美军的武器没有明显超过日军,但也没有明显劣于对方。一直到VT弹的发明才有效提升美军舰队的自身防空能力,F6F的服役标志美海军航空兵获得压倒性的制空权优势,美军的雷达也要到萨沃岛海战才开始展现,帮助美军扭转夜战不利的局面。
在此之前双方更多的是通过更好的战术在充分发挥手中的武器,获得战场上的局部优势。例如中途岛海战中VF-3对战萨奇发明的萨奇剪战术,有效利用笨重的F4F编队痛击零式,而日本也基于在中国战场获得的大量作战经验,提升了海航飞行员的作战能力。
战术兵器上的性能、差异、优劣,可能是影响中途岛战役中最可以忽略的因素之一了。
1.6 侦查谍报
作战前南云的参谋就提出“赤城”号无线电通信设备不好(这是当时航母的通病,因为无线电天线必须足够矮小避免妨碍飞机起飞,而部分天线在飞机起降时必须放倒而无法工作),可能影响到截听敌人的通信,错失判断敌人动向和企图的机会。山本的大和号多次监听到中途岛方面的无线电频率增加,预示敌人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动向,却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理由是“南云肯定也监听到了”,错失了及时修正南云决策的机会。“K号作战”由于加油的潜艇在集合点发现两艘敌舰,无法为二式大艇加油,造成作战计划流产,完全无法预知珍珠港内美军的状况。先遣潜艇侦查部队到位时间过晚,在约克镇已然上路之后才就位,因此一直提供“港内没有舰艇出动”的情报。这两项严重影响了司令部的敌情判断。
南云的第一机动部队没有足够的侦查飞机,很多还是非常老式的水上飞机,这是联合舰队的锅,但所有的水上飞机和舰侦加起来仍有20多架,最后只放飞7架(还因为各种故障问题延误,或者无法发报),采用单相搜索而不是更优的双相搜索,都足以说明日军完全没有认识到侦查能力在现代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航母这种发现即打击,打击即摧毁的超级明星。
受到运气加成,美军在41年11月日军第一次进攻威克岛被击沉的日舰中搜获了日本海军当时使用的密码本。早在5月初就知道了日本海军正在计划一次大战役,只是无法确定战役的目标“AF”具体是哪里。电影中对于这个著名的事件亦有相当的展现,情报部门伪造中途岛淡水设施故障,定论“AF”=中途岛,此外还为尼米兹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精确地破译了日军的兵力和攻略计划,得以使他能够提前安排作战力量,抵消日军的内线优势,先发制人,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早在珊瑚海海战中,美军比日方预料更早地出现,使得攻占莫尔兹比港的计划被无限制推迟,已经体现出情报战取得的巨大胜利。
另外美军在珊瑚海海战后决定在舰载航空队中增加了侦察机的比例,使用SBD来做侦查轰炸机,大大提高了航母自身侦查能力。整场战斗中美军派出了参战三分之一的飞机参与侦查,路基侦察机和兼职侦查的舰轰总计有100多架,使得美军在当天5:20就发现了南云的舰队,南云则要在2小时后才发现美军舰队,而且报告中语焉不详,舰种、方位、航向全都报错。
1.7 海陆矛盾
日本海陆不合是众所周知并且由来已久。最后做到联合舰队司令和军令部总长的丰田副武极端仇视陆军马鹿,曾自费印了一批小册子,写满了他看到想到听到挖苦讽刺嘲笑羞辱陆军的段子,每逢海军开会,必定见人就送一本,然后大家坐下来开开心心的讨论“陆军这群八嘎最近又如何不要脸,如何三个人用一个脑子……”等等。对美开战前他是反对最激烈的一个,原因不是他头脑有多清晰,而是因为陆军要坚决对美开战……
很多人把中途岛海战失败原因归于南云的“命运的五分钟”,这是受到了渊田美津雄的误导,后世经过更多考据证明,事实是南云在7:30收到“利根”上侦察机的情报,称发现美军,大约15分钟后,南云叫停一航战第二舰攻中队的换弹作业,而美军轰炸机的致命打击是在10:30分左右降临的,这中间已经过了50多个5分钟了。这个锅应该还给山本,而不是指责南云的失误。南云是鱼雷队出身,因为日本奇怪的吊床号制度,使他坐上了一航战司令位,如果从个人的角度看,南云的指挥是稳妥和保守的(这个可以从珍珠港偷袭中没有发动第三期攻击,就为了完好无损的带回每一条天皇的航母看出),只是单纯的运气不好。造成这样的进退两难的状况一是山本给出的模糊不清的叮嘱(“不要将所有飞机都放出去”),二是联合舰队没有将所有的海军航空力量集中使用,使得既要轰炸中途岛又要歼灭美机动舰队的南云手上没有足够的舰载机数量(攻击机、战斗机、侦察机都不够),否则第一波次攻击应该像偷袭珍珠港一样完全摧毁中途岛的岸基防御力量,后面只要专心针对出现的美军航母就行了,也不存在炸药鱼雷换来换去的问题。但是南云与山本不合,貌似是很多人的共识,年轻时的南云是舰队派成员,反对华盛顿条约,而山本是条约支持派的重要成员,其生命一度受到舰队派极端成员的威胁。担任中途岛攻略机动部队司令的南云已经55岁,早期的干劲已经耗尽,新的航空作战模式的复杂性显然超出了他的视野,同级的战友显然不认为他有相应的能力,联合舰队的参谋长宇恒缠少将在私人日记中甚至将他归为一个愚蠢的家伙,二航战的山口多闻也多次抱怨他的上级南云缺乏领导才能。愚蠢的日本海军自立规定只能让他来负责这个岗位,对于海军航空兵这一超级武器没有真正的兴趣和喜爱的南云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的执行这个岗位的职责,依赖下手参谋甚至过多的下放各种权利,例如让航空参谋原田实全权负责航空计划,却不安排监督者确保计划不会出现低级幼稚的错误。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是太平洋战争的最终决策者,他出身卑微,因此热衷于利用智慧搏取权利和声誉,在内部人望很高但又树立了很多仇敌,他一手推翻了“渐减邀击”计划,提倡海军航空兵战术和主动攻击战略,直接越过大本营为舰队制定战略方针,一旦大本营反对就已自己和联合舰队全体工作人员辞职作为要挟。在41年12月5日向天皇汇报时,明目张胆地对海军军令部和海军统帅部说“不要插手干预太多(联合舰队)”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冒犯话。珍珠港的胜利使得他的政治威望进一步提升,而且也让他尝到辞职威胁的甜头。1942年,内部决策分类,因为海军的进一步扩张都需要地面部队的进攻才能完成占领,不得不依靠陆军部队,这时帝国陆军和海军之间互相厌恶的问题才充分暴露出来,这可能是击垮日本帝国最重要的内部矛盾。
从联合舰队司令官、参谋长、首席参谋到各战队司令等全军都充斥着迷之自信与轻敌。
1.8 后勤补给
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作战半径从来没有超过600海里,它一直是一支近海海军,而对近海海军来说没有补给问题,所以偷袭珍珠港时,南云压根没有把美军的储油罐当作目标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日本人很重视潜水艇,而且开战时潜艇无论是数量还是吨位都超过美国,但是日本海军为潜艇制定的作战方针是“以适当的散开配置对敌人主队进行奇袭为宗旨”。这是写在《海战要务令》这种法律文件中的,除了少数战果(例如CV-7、补刀CV-5等),其余结果就是最后都把握不了自家舰艇的去向,只能根据美国人发的战报来推定某某潜艇可能又在某某海区玉碎了。
近藤中将就曾经向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发问:在中途岛登陆以后的后勤支援如何确保?除非能够维持补给,否则占领中途岛是没有意义的。宇垣的回答是:“如果实在无法确保中途岛,那就把中途岛上的军事设施彻底破坏了以后开路回家。”
纳尼?根本不考虑登陆以后的状况?
美国强大的国力能够保证的不仅仅是军队的武器装备,连军人的衣食住行都照顾得非常全面,日本面对的是武装到胃的大头兵。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国对于潜艇的运用。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受到攻击3小时候,美国海军部就下达了在太平洋海区进行无限制潜水艇攻击的命令(这是二战美国真正策划过的战争犯罪)。很多人都知道德国U艇和狼群战术的战果,而忽视了美国潜艇的功绩。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两个潜艇的驻防地:珍珠港和甲米地港的鱼雷都在日本人空袭中被炸毁,另一个是美国潜艇早期使用的MK14型鱼雷故障率极高,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后一个问题闹到尼米兹亲自上阵和兵器局打官司,一直打到金恩上将那里,甚至连爱因斯坦都亲自出手分析鱼雷不爆炸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爱因斯坦和美国海军部兵器局签订过担任3年顾问的合同),才得以解决。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无线电班在1942年底左右就破译了日本的船运密码,称为“马鹿密码”,包含船名、出发地、预定航线、目的地、途中每天正午的预定位置、航速,甚至连运载货物的明细都有。于是太平洋上巡逻的美军潜艇只需守株待兔,日本船舱的吨位的损失逐年翻倍。除1941年是从12月份开始记的仅有5万吨,次年42年是88.5万吨,43年为167万吨,44年到了369.5万吨,45年实在没有船了,仍损失了172万吨,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总损失为843万吨,这些水下恶鱼(美军的潜艇都以鱼类命名)贡献了其中63%的击沉吨位,另外还击沉日本海军舰艇201艘,自身损失仅有52艘(其中7艘非战斗损失)。这个战术彻底瘫痪了日本经济和后勤,花大力气弄来的南洋资源根本无法运回本岛,42年运回日本原油165万吨,只占生产量的45%,43年虽增加到230万吨,但占生产比例却下降到27%。大本营不得不征调中国和泰国负责运送粮食的船只,全部用到南方胆略资源的运输上,结果白白成为了潜艇的猎物。
1.9 战术执行
就中途岛战役本身来看,双方的表现都很一般。
不同于全面换装F4F的海军航空兵,驻中途岛的陆航VMF-221中队的战斗机大部分是老旧的F2A水牛(21架F2A和7架F4F),在日军第一波攻击中全部参与防御被零战几乎全歼,没能按照尼米兹战前的部署为攻击机群护航。虽然中途岛守备顽强的抵抗,使得南云收获还需要第二波进攻的讯息,但是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战果。
美航母特遣舰队在4日5:30收到南云机动部队的方位后,直到7点才从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起飞117架舰载机,其中包括20架战斗机。临时接替“蛮牛”哈尔西的斯普鲁恩斯其时没有任何指挥航空作战的经验(弗莱彻虽然也没开过一天飞机,但是在之前几次航母战役中的多少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指定详细的航空作战计划,大黄蜂号和企业号的飞行大队长都根据各自的推算修正航向(敌人已经从发现的位置行驶了1个多小时),朝着不同的方向出发搜寻。放飞第一波攻击的117架飞机的作业,两艘航母手忙脚乱了一个小时还没有完全,斯普鲁恩斯下了第二个错误的决定,舰载机立即向目标出击,不再进行编队。这就是为什么VF-6跟着VT-8,而VT-6只能孤零零向预定航向飞去。大黄蜂号的VF-8、VB-8、VS-8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又耗尽燃料,最终不仅没有对敌人扔下一颗炸弹,还损失了十数架舰载机。11架VB-8的SBD就近降落在中途岛机场,直到当日下午才转场回到大黄蜂号上,VS-8的SBD对大队长失去信心打道回府,在午后也回到母舰上,而VF-8的的战斗机最终都因油料不支全部损失在太平洋深处。事后,大黄蜂号的舰长米切尔和飞行大队长瑞双双被调回国内训练航空队。
弗莱彻指挥下的TF17要好的多,他和约克镇舰长巴克马斯特制定了详细的飞行计划和索敌方案,合理规划了舰队航程,耐心等待侦查报告,到8:38,放飞了VF-3的6架F4F、全部VB-3和VT-3,保留VS-5继续侦查警戒。VF-3的中队长萨奇是一位富有创见的王牌飞行员,在珍珠港事件前,就敏锐注意到在中国战场的“飞虎队”发回的报告中提到零式战斗机的威胁,他立即着手组织训练、研究的对抗零式的战术,这套战术就是第一次在中途岛海战上付诸实施,并被证明非常有效的“萨奇剪”战术。
差不多在9:18,约克镇的攻击机队放飞完毕之时,VT-8的鱼雷机发现南云的机动部队进入攻击,而之前稀里糊涂跟着他们的VF-6却失散了,VT-8的15架慢速TBD决死突击,还没有进入阵位就被零式全部击落,全队仅有盖伊一人生还。事实上VT-6的10架F4F这时已到达机动部队外围,部分飞行员听到VT-8机组的呼救,但是VF-6的队长格雷一直以为掩护的是VT-6,并没有听到她和VT-6约定的支援暗号,就这样一直无所事事的盘桓。直到9:38,真正的VT-6进入战场,并且向VT-6发出呼救信号,VT-6又莫名无线电不畅没有收到,直到10点以后因燃料告急,无视TF16要求他们继续留守阵位的命令返回企业号,这个上午浑浑噩噩的表现是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一个洗刷不掉的耻辱。失去战斗机支援的VT-6的14架TBD被击落9架,他们奋不顾身向加贺号投下的鱼雷也没有获得战果。
后面的过程大家比较熟悉,VF-3的6架护航F4F在萨奇的带领下与零式展开缠斗,VT-3吸引了其余直卫零式的火力,然后在麦克拉斯基带领下的VB-6、VS-6跟随岚号终于找到正确的目标并立即重创赤城和加贺,VB-3也同时击中了苍龙3弹,致其迅速瘫痪,只有飞龙号朵入云区逃过一时。
全程只有约克镇VF-3的战斗机为攻击机提供了一定的掩护,而俯冲轰炸机获得三个战果恰恰是占了协同攻击的优势,在没有零式阻拦的情况下瞬间毁灭了南云的主力。如果美方能够像日军一样将100多架舰载机组成一个完整的进攻波,以F4F的性能完全可以拖住大部分护卫的零式,不仅可以瞬间毁灭南云的4艘航母,也不会造成那么多的损失,或许还能扩大战果,直接送大和去见天照大神了呢。
事实上在进入攻击范围后,斯普鲁恩斯方面组织的进攻“混乱不堪”,大黄蜂号大部分飞机连敌人影子都没有找到,企业号飞机大队升空后就分离成三个独立的编队各自为战。只有参加过珊瑚海历练的弗莱彻麾下约克镇号成功发起了各机种协同攻击。除了运气以外,美军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实际上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海航中卓越的飞行队长、中途岛岸基航空队无畏的牺牲、部分飞行员高超的个人技战术。此战正暴露美军无法集中使用大量航母的战术水准,远不及半年前6艘航母结合使用组成巨波攻击力量的日本海航,这也奠定了美军以1~2艘航母编成特舰队队的编制模式,直到现在。
(我是不赞同把企业号视为该役的主角,以约克镇的角度叙说可能更完整)
日本在珊瑚海海战后反而更加轻视美国航空兵力,原因是一航舰3个航空战队中最弱的五航战居然在兵力相当的战斗中占了上风,那么更牛的一航战和二航战亲自上阵怎么可能会输?
日本每艘航母上只编有两个损管军官,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的损管军官阵亡后,其他的军官并不懂如何对受袭后燃起大火的航母实施有效救助,结果扩大了灾害的面积与强度,加速了航母的沉没速度。而美军在珊瑚海海战中列克星敦号的沉没中吸取了教训,对航母官员进行全员损管培训,人人都懂一些,这在舰船受到攻击后,能够有效控制灾害到最小程度。此外日军航母铺设的都是木地板,采用封闭式机库,一旦燃起大火容易很快蔓延,而且不能从外部救援。事实上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的4艘航母沉没都与这个因素有关。而美军在列克星敦级之后全部采用开放式机库,并且加强了内部结构的阻燃能力,这样能够避免或减轻次生灾害。
日军上空直掩体系分为高空、中空和低空三组飞机,然而此次当美军俯冲轰炸机从高空来袭时,日军并没有有效的拦截,所有的战斗机都在低空忙着猎杀美军的鱼雷机,高空和中空值勤的战斗机全部擅自离开了岗位,这应该属于直掩机队指挥官的失误。但是很有可能与飞行员们过于疲劳丧失判断力,并且低空直掩机可能早已耗尽了弹药却无法着舰补给有关。否则无法解释为何中空和高空的直掩机飞行员一个不剩的集体擅离职守。
反观美方,珊瑚海海战之前美国完全没有航空母舰的作战经验,因此非常注重总结并学习教训。例如从统计来看,舰载机的损失率非常高,一次出动就有1/3飞机回不来,于是美国就采用出征时装载更多的飞机来保证持续作战能力。其次美军在开展前非常重视战术侦察,而这正是日本海军的短板。
1.10 后记
个人觉得,翻拍《决战中途岛》并不是一个好主意。1976年版的虽然也有一堆问题(比如第一幕山本在杜立特空袭后10分钟收到报告,就知道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消息明显是穿越),但是两个小时的片长聚焦在中途岛能够保证把故事说完整,拍摄时距离二战结束只有30多年,大家对于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还是有清晰的认识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拍摄一部由中方投资的反映二战美军英勇抗战的影片有点政治正确的意味,但是中途岛本身就是一个太庞大太重要的事件,背景复杂,研究和考据繁多,军迷又非常熟悉其中的细节和梗。翻拍的结果就是路人迷迷糊糊分不清谁是谁,军迷拿着放大镜捉虫可劲地找碴儿,两边都不得好。其实我觉得萨马岛海战和塔菲三号小队的故事更适合现在快节奏的娱乐环境,毕竟背景简单(主力舰队偶遇护航舰队)、场面足够火爆(战列舰过穿轻母+“像战列舰一样战斗的护航驱逐舰”塞缪尔·罗伯茨号骑脸筑摩)、人物对比鲜明(栗跑跑和向沉没的约翰斯顿号敬礼的雪风号舰长寺内道正)、结果也很煽情(太平洋上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可以从三艘驱逐舰这个中低层的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还能来个轰炸武藏和最后的苏里高宣告大舰巨炮的落幕,都不用怎么改编,也不用塞上什么爱情文戏,挺好。
PS:公元2019年12月17日,国产第一艘航母“山东号”正式入役,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To be continued…